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体育

这三个战犯在电视里不能用真名:两个是老红军,一个是李宗仁爱将

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是可以当纪录片来看的,那些剧中的战犯,绝大多数都以真名实姓出现,他们的言谈,也能从相关回忆录中找到出处,比如杜聿明、王耀武、宋希濂、黄维、沈醉、周养浩、徐远举,就像从史料中走出来一样。

作为出场次数较多的“准主角”,杜聿明、王耀武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,那些曾经叱咤疆场的中将少将甚至上将,穿上统一的蓝衣服,看起来一点都不违和。

连“军统三剑客”和头等战犯杜聿明、“候补头等战犯”黄维都以真名实姓出现,却有三个比较主要的人物用了化名,他们就是轻描淡写之间用言语撂倒两个中将司令(王耀武、杜聿明)的“毒舌文强”、除了王耀武谁也不服的“机电专家”叶立三、先打叶立三后打马励武的“好战小老头”蔡守元。



这三个很抢眼的战犯不用真名,也是可以理解的:他们之中有两个是“老红军”,还有一个是李宗仁的爱将,如果都以真名出现,会引起很多刨根问底的联想,所以只好把给他们掺杂一点点其他人的经历,看起来跟历史原型似是而非,就像对焦失准,有些模模糊糊。

《特赦1959》因为涉及重大题材,所以人物形象塑造十分严谨,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,听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(历史原型为姚伦,也就是那部反映战犯改造生活的电影《决战之后》顾问)向副所长介绍“刘安国”的履历,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他就是1926年1月入党,黄埔四期毕业,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任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第三师党委成员、少校连长, 1928年到1931年任中共四川江巴兵委书记、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代理书记、川东特委书记的文强。

王英光是这么说的:“这刘安国,我看了他的资料,是1926年入的党,他参加过南昌起义,三十年代初期的时候,在我党还担任过相当的职务,我党党史上的事,他知道得比我们清楚。”



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(其他地方还有若干管理所)的战犯中,能称得上“老红军”的,文强绝对算得上第一位,他在《口述自传》中回忆:“李鸣珂(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,1930年4月18日在奉命赴任红六军军长前被捕牺牲)死了,四川省委要我接替他的这个位置,当了省委常委,后来,我当了川东特委书记,我领导二十三个县,那时表哥的苏区只有十二个县。我负责二十三个县,是很大的一块根据地。”

文强的表哥是谁,就不用说了,仅凭这层关系,他在《特赦1959》中就只能叫“刘安国”了。

文强1975年特赦后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、文史专员学习组组长、文史军事组副组长、全国政协委员并于2001年辞世,所以没能成为《特赦1959》的顾问,但肯定参加了《决战之后》的拍摄并担任不挂名的顾问,这一点他在《口述自传》中也写得很清楚:“这个人在俄国留过学,叫姚伦,现在从公安部也退休了,他和我两个人还在一起拍过电影,是很好的朋友了。”

实事求是地说,电视剧里的刘安国和电影里没换名字的文强,确实跟他本人不太像——历史照片上的文强,似乎也算得上一位帅哥。



文强因为被捕获救后不愿意接受审查,到上海寻找亲人老师不遇,这才转换阵营,这一点在《特赦1959》中他也有怒吼:“我不是叛徒,我是受不了你们那边的规矩,是我自己不愿意干了……我在上海行乞街头的时候,一个星期都吃不上一顿饱饭……”

文强是与上级失联,也没出卖过战友,所以他不承认自己是叛徒,也不承认自己是特务——他确实当过任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(主持实际工作)、军统局北方区区长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军统局东北办事处处长兼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、东北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,但被俘的时候,却是徐州“剿总”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、代参谋长。

文强曾经是资格很老的红军,大家都想问的那个问题,咱们最后再说,现在还是来看看另一位“老红军”,他就是叶立三的历史原型、王耀武的“小迷弟”韩浚。

韩浚也算参加了南昌起义,不同的是他没有参加南昌战斗,因为团参谋长韩浚和团长卢德铭率部赶往南昌的时候,起义军已经撤离了,于是他和卢德铭一起,在湘鄂赣边修水—带开辟根据地并组建了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”。

卢德铭在战斗中牺牲,韩浚被捕,获释后也跟组织失去了联系,跟文强走了同样道路后,在莱芜战役中以八十三军中将军长身份被俘。



南昌起义时,文强是少校连长,韩浚是团参谋长,后来又任红军师参谋长,这两人谁的职务更高还真不好说:韩浚在军中级别高,文强也是副省级,两人要是同在一片根据地,文强也许是可以领导韩浚的。

文强和韩浚都是第一批的“老红军”,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与上级失联,这才改变了人生轨迹,而我们看着有些好笑的“蔡守元”,在史料中也确实很有意思——他的两个绰号看起来也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:他因为喜欢算命打卦,所以被称为“罗盘将军”;又因为多才多艺,而被称为“桂林才子”。

张淦虽然喜欢算命,有时候做事也很离谱,但他的第三兵团,却是桂系头等精锐主力,也是老蒋一直收揽不成的李宗仁白崇禧嫡系。

李宗仁归来,遇到特赦后的沈醉,还很不满意地问沈醉在战犯管理所有没有“欺负”张淦,这件事被邱行湘(第一批特赦)的外甥黄济人写进了《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》:“你们在监狱改造的时候,张淦和你在一起吗?我听说同是战犯,你们在监狱还分成几派。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仗着人多势众,专门欺负地方杂牌,把我们桂系部队的张淦弄来大会批斗,有这回事吧?”



沈醉当时进行了一番辩解,说张淦被批是“咎由自取”,但李宗仁根本不信:“沈醉回答得很谨慎,他知道张淦是李宗仁的爱将,所以想申辩几句:‘情况不完全是这样。张淦已经病故,我不能说他不是,但是那次批斗大会,确实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……’李宗仁再次打断沈醉的话:'就不相信张淦这样说过,那不是他的语言,更不是他的性格。好了、好了,人死无对证,我和你在这里争论什么?’”

张淦之所以在《特赦1959》中以“蔡守元”的名字出现,是因为他年纪有点大,没能活到1959年第一批特赦——第一批特赦是12月4日,在那之前,张淦已经病逝,享年六十二岁。

让四野吃了亏的青树坪之战,就是白崇禧派张淦打的,但战场上无私仇,所以张淦并不会因此而被排除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之外,而是他享年不永,没赶上。

张淦虽然有些搞笑,但他的战斗力却实不容小觑,当年的淮海之战,老蒋就一心想让张淦的第三兵团参加,白崇禧死活不答应。宋希濂在《》中回忆:“张淦兵团是桂系的王牌、白崇禧的老本,他既然拒绝到蚌埠去指挥,张淦兵团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蒋介石调去的……蒋介石及其幕僚继续强索张淦兵团,特别是在黄维兵团和杜聿明所率领的各兵团被围的时候,一再地向华中‘剿总’要张淦兵团,但都被白崇禧拒绝了。”



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,文强、韩浚、张淦还是以化名出现为好,再把其他人的一点履历和特点加在他们身上,就给了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。

最后该来问那两个读者诸君早就想问的问题了:如果文强和韩浚不因为跟组织失联而转换阵营,1955年授衔的时候,他们能跟哪位名将平齐?如果蔡守元晚走一两年,会在哪一批特赦?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江西之声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5 by 江西之声 jx.dcxinwe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